设为首页今天是

大学生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——浙江科技学院学生调研嵊泗渔歌

2018-8-22 21:38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44719| 评论: 0

摘要: 大学生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——浙江科技学院学生调研嵊泗渔歌2018-07-13 23:47:58来源:评论:0点击:18康馨悦初访群众

大学生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——浙江科技学院学生调研嵊泗渔歌
2018-07-13 23:47:58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 点击:18

康馨悦

初访群众

\

骑海豚团队开始选择了在人流量较大的广场,对群众进行随机采访,了解渔歌在群众心中的地位。热情的嵊泗人告诉他们,每天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,在边礁岙村戏迷沙龙馆有学唱渔歌的活动。

\

广场采访

聆听渔歌

\

随即,团队赶赴边礁岙村,聆听一场真正的渔歌演唱。还未进得戏迷沙龙馆,团队就听到里面传出的铿锵的渔歌声。进去后发现,馆内全是,白发苍苍,拿着歌词认真演唱的爷爷奶奶们,声若洪钟,气势毫不逊于年轻人。

他们热情向骑海豚队展示了演唱的歌词,他们的专注和投入也感染了团队的每一个成员。渔歌用嵊泗方言写就,但纵使语言不通,团队的每个人也依旧沉醉其中,并随他们一起哼唱。

渔歌歌词部分掠影

\

\

采访非遗传承人

接下来,团队又在边礁岙村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舟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、渔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舒信虎老师。

舒老师与团队成员交谈

\

舒老师告诉大家,渔歌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:喊号、混号、唱号。他又向团队讲述了渔歌的起源:渔歌是产生于渔民升帆、抬网等一系列的体力劳动中,最初以号子形式出现,后来演变成有词曲的歌谣。在鲜有文字记载的海洋文化中,渔歌是渔民坚韧精神的缩影,弥足的珍贵,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。

舒老师说:“我在海上捕鱼十年,深知渔民的艰难。寒冬腊月,在带鱼汛来临时,五天五夜不得睡觉,每天脱光上衣捕捞带鱼,手磨出了经年去不掉的老茧。所以,我们不能忘了我们老祖宗的顽强,我们不能望了记录老祖宗打渔生活的渔歌。”由于艺术家难以体验海上打渔的艰辛生活,所以在文学作品和影像记录方面很少出现,如何把渔歌进一步活态传承下去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。

但老师给出了他自己和政府的未来计划:“我们打算出一本书,再重新录制DVD,政府也会给我开工作室,我们一起,把渔歌打造成嵊泗的一张金牌文化名片!”

相信在政府的重视下,渔民们的热爱下,渔歌终会传出嵊泗,响彻全中国!
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
返回顶部